Photo of J. Krishnamurti

商人之所以专注,目的在于积累财富和权力。另一人在冥想中专注,其实也是在追求成就与回报。

克里希那穆提,Commentaries on Living 2(中译本《生命的注释》、《浩渺无垠——生命的注释Ⅱ》、《关于活著这件事》)

更多内容

压制与盲从并非通往自由的阶梯。迈向自由的第一步,是了解自身的束缚。纪律固然可以按照既定模式来塑造思想、行为,但不了解欲望的本质,单纯的控制或自律则只会扭曲思想;然而,若觉察到欲望的运作方式,那份觉察就会带来清明和秩序。毕竟,专注就是欲望的运作方式。商人之所以专注,目的在于积累财富和权力。另一人在冥想中专注,其实也是在追求成就与回报。二者都是在追求成功,追求那个滋生自信与安全感的幻象。

谦卑不是刻意清除已知;那仍然是想要取得成就的虚荣心。谦卑是彻底不知道的状态,这就是死亡。

Krishnamurti’s Notebook(中译本《克里希那穆提生命笔记》)

更多内容

说来奇怪,人总是很难说出“我不知道”这句话。要真诚地这样说,需要真正的谦卑。可是,人不肯承认自己不知道;正是这种虚荣心让人往脑子里填塞知识。虚荣心是种怪病,总在期待、失落间起伏跌宕。而坦承自己不知道,便能停止“知道”这种机械的惯性思维。人们会以各种方式说“我不知道”——有的故作姿态,却暗藏算计,有的是为了博取关注,有的则想要凸显重要。有一种“我不知道”,只是在拖延时间,等待答案;另一种“我不知道”则无意搜寻答案。前者从未真正学习,而只是在囤积信息。后者则始终在学习着,而从不积累知识。学习需要自由,这样心智才能保持年轻与纯真。积累会令心智腐朽、衰老、枯萎。纯真并非缺乏经验,而是不受经验束缚——这意味着让每次经验自然消逝,不在大脑的沃土中扎根。没有经验就没有生活,但让土壤里布满经验的根系,那也不是生活。谦卑不是刻意清除已知;那仍然是想要取得成就的虚荣心。谦卑是彻底不知道的状态,这就是死亡。对死亡的恐惧只存在于“已知”中,不在“未知”里。人不怕未知,怕的是已知的改变与终结。

真正的冥想中完全没有努力、成就、思虑。大脑的安静并非源于意志、意图、结论;它本就安静的。

克里希那穆提,The Future Is Now

更多内容

有没有一种与努力完全无关的冥想呢?我说有。但你不必相信,他也许是在胡说呢,不过,从逻辑上就可以看到,一般的冥想都是自我催眠,自欺欺人。如果你停止了自欺,停止了这个机械的过程,那么,有没有一种不同的冥想呢?我说有。这种冥想不是单凭努力,全力以赴就能达到。它是某种必须绝对安静才能出现的事物。你必须非常谦卑地开始——因为你非常谦虚谨慎,所以你不会催促,不会说“我必须这么做”。冥想不仅需要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,而且还……我不想再描述了,那样的话,你就陷在文字描述中了。语言并非事实。对月亮的描述并不是月亮;描摹喜马拉雅山的图画也不是那座山。所以,我不再描述了。这需要你亲自与之共舞,但不要以你自己那种获取成就、回报之类的方式来冥想。真正的冥想中完全没有努力、成就、思虑。大脑的安静并非源于意志、意图、结论;它本就安静的。在安静的状态中,大脑拥有无限的空间。

我们把时间当成了获取外在成就或心理成就的工具。

克里希那穆提,Commentaries on Living 1(中译本《生命的注释》、《爱与思——生命的注释Ⅰ》、《关于活著这件事》)

更多内容

对于时间,除了按发生顺序排列的时间,你还有其它方式来思考它吗?我们可以把时间当作工具,但时间就其本身而言意义甚微。抽象的时间只不过是一种猜测,而所有猜测都毫无意义。我们把时间当成了获取外在成就或心理成就的工具。前往车站固然需要时间,可是大部分人把时间当成了实现诸多心理目标的工具。我们在取得成就的路上遇到障碍,或者距离成功尚有一段时间间隔时,就会意识到时间的存在。时间是“实际如何”与或许、应该、将会如何之间的间隔。从起点走向终点就是时间。

思想无法了解那种没有时间的状态;这种状态不是继续学习,继续努力就能达到的;也没有所谓迈向这一目标这回事。这是一种思想、时间都不在的存在状态。

克里希那穆提,Commentaries on Living 1(中译本《生命的注释》、《爱与思——生命的注释Ⅰ》、《关于活著这件事》)

更多内容

识别意味着有经验者,而经验者总属于时间。要想认出什么,思想必须有过经验;然而经验过的就是已知的。已知必然受时间影响。已知无法逃脱时间之网。思想无法了解那种没有时间的状态;这种状态不是继续学习,继续努力就能达到的;也没有所谓迈向这一目标这回事。这是一种思想、时间都不在的存在状态。

我们的想象、条件反射和成就感,不允许我们听进这些话。

克里希那穆提,Life Ahead

更多内容

我们大都从未真正倾听。外界噪音的干扰,扭曲心智的偏见,都会妨碍我们真正倾听这些话。年长者尤甚——因为他们有过无数成败沉浮;无论名声显赫,还是无足轻重,话语都难以穿透他们那层层固化的观念。他们的想象、条件反射和成就感,不允许他们听进这些话。但假如我们懂得如何去听,就像聆听晨鸟清啼一样,不设屏障、不做解释,那么,倾听就有了非凡的意义,尤其当听到的是某种真实的东西时。我们也许对这些话感到不悦,也许会本能地抗拒它,但只要真正听一听,我们就会认识到其中的真理。所以,真正的倾听可以卸下心智的负累,涤净成功、失败和渴望留下的陈年积垢。

“我”是以各种成就感的形式产生的。

克里希那穆提,Life Ahead

更多内容

“我”非常狡猾。它今年想要这个,明年想要那个;而那个要是给它带来了痛苦,它就又想要别的了。只要有“我”这个中心存在,那么人是骄傲还是所谓的谦卑都意义不大。那不过是把不同的外套拿来穿在身上而已。某件外套对我有吸引力,我就穿上;明年我再凭着自己的喜好、欲望穿上另一件。要理解“我”是怎样产生的。“我”是以各种成就感的形式产生的。这并不是说你不能有所作为,而是说,在你作为,在你努力达成目标,或告诫自己不要骄傲的时候,一定要理解这种自我感。你必须理解“我”的心理结构。你必须察觉自己的思想;必须观察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和父母;如何对待上司、下级,如何对待受你尊敬和被你蔑视的人。所有这些都可以揭示“我”的运作方式。理解了“我”的运作方式,就可以摆脱“我”的束缚。

追求成就依然是庸俗之举,不管追求的是显赫的名声,还是所谓的理想或神明。

克里希那穆提,The Only Revolution

更多内容

超凡脱俗,不是缠腰带、一日一餐这类事,也不是唱颂那些激励着你但实际毫无意义的真言、咒语。你可以弃绝尘世,可是,如果你的内心依然属于这个充满忌妒、贪婪、恐惧的世界,依然接受权威,接受这种知道者和不知道者之间的分裂,那么,你还是很庸俗的。追求成就依然是庸俗的,不管你是追求名声,还是追求所谓的理想或神明等等。这是我们文化当中业已为人接受的传统,而这种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庸俗的,所以,躲进深山老林,远离世人并不能使你免于庸俗。无论如何,现实不在那个方向。

冥想是无始无终的。没有成功,没有失败,没有囤积,也没有弃绝;冥想是一场没有定局的运动,因而超越了时空。

Krishnamurti’s Notebook(中译本《克里希那穆提生命笔记》)

更多内容

冥想是无始无终的。没有成功,没有失败,没有囤积,有没有弃绝;冥想是一场没有定局的运动,因而超越了时空。经验冥想就是在否定冥想,因为经验者受时间、空间、记忆和识别过程的束缚。真正冥想的基石是那种彻底摆脱了权威、野心、忌妒、恐惧的被动觉察。离开了这种自由和自我了解,冥想毫无意义。只要存在选择,就没有自我了解。选择意味着冲突,冲突妨碍了对于“实然”的理解。在幻想和浪漫主义信仰中徘徊并非冥想;大脑必须褪去所有荒诞的传说、幻觉和对安全感的追求,正视现实,并看到所有这些都是不真实的。冥想并没有分心这回事;一切都在冥想的运动中。花朵既是它的形状、芳香、色彩,也是它的美,是整个花朵。一旦把它撕碎——不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口头上——花朵就不存在了,留下的只是曾经的记忆,而那绝不是花朵。冥想是完整的花朵——花开,美;花谢,亦美。

教育绝不能有那种由于渴望成功与成就而产生的恐惧。

克里希那穆提,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(中译本《唤醒智慧的教育》)

更多内容

献身于正确的教育必须是完全自愿的。它不应该是任何他人劝说或希望获得个人利益的结果;它必须没有那种由于渴望成功与成就而产生的恐惧。让自己认同于学校的成功或失败,仍旧属于个人动机的范畴。如果教书是我们的天职,如果我们把正确的教育视为个体生死攸关的需要,我们就不会允许自己受到阻碍,或者以任何方式被自己或他人的野心转移方向;我们将会为这项工作腾出时间,找出机会,然后着手开始去做它,而不求任何回报、荣誉或名声。那时所有其他的东西——无论是家庭、个人安全感,还是舒适安逸——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。

不存在所谓理想,那不过是另一种成就。美并非成就,而是现实——不在未来,而在此刻。

克里希那穆提,The First and Last Freedom(中译本《最初和最终的自由》)

更多内容

正因心灵枯萎,神才显得无比重要。换言之,你渴求认识神,只因心中遗落了那只歌。于是你追寻歌者,问他能否教你歌唱。他能传授技巧,但技巧无法通向创造。仅凭歌唱技巧,你无法成为音乐家。心中没有创造,纵使你熟稔所有舞步,也只能机械地扭动。如果你只想追求结果,那么,爱便无从生起。不存在所谓理想,那不过是另一种成就。美并非成就,而是现实——不在未来,而在此刻。有了爱,你自会领悟未知,明了什么是神,而无需他人告诉你。这便是爱的美,它本身即是永恒。因为没有爱,我们才想要别人或神明赐予我们爱。如果我们真的有爱,你知道世界会变得多么不同?我们会非常快乐。因为我们快乐,外物、他人、理想再也不会主宰我们的生活。这些都是次要的东西了。正因没有爱,没有喜乐,我们才将心力寄托外物,幻想它们能带来幸福,这种寄托之一便是神。

心灵必须自愿放下所有积累经验的冲动,不再以此作为获取更多经验、更大成就的手段。

克里希那穆提,Commentaries on Living 1(中译本《生命的注释》、《爱与思——生命的注释Ⅰ》、《关于活著这件事》)

更多内容

我们会在睡眠中发现问题的答案。当意识平静时,头脑就能够接收到答案——这是很简单的事情。然而,远比这个更为重要的是更新,注意,更新不是培养。人可以刻意培养才能,磨练技巧,或塑造某种行为模式;但这并非更新。培养不是创造。若有任何作为“成为者”的努力,这种创造性的更新便无从发生。心灵必须自愿放下所有积累经验的冲动,不再以此作为获取更多经验、更大成就的手段。正是这种不断囤积和自我保护的欲望,滋生出时间的曲线,扼杀了创造性的更新。

一切成就——无论个人的还是集体的——终将沦为权力的工具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自律克己带来的权力,皆须摒弃,因为二者都会扭曲认知。

克里希那穆提,Commentaries on Living 1(中译本《生命的注释》、《爱与思——生命的注释Ⅰ》、《关于活著这件事》)

更多内容

追逐权力、成功其实是一种奴性,是对美德的否定。美德会带来自由,但美德无法赢取。一切成就——无论个人的还是集体的——终将沦为权力的工具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自律克己带来的权力,皆须摒弃,因为二者都会扭曲认知。正是对成功的渴求妨碍了谦卑的生长,没有谦卑,何来真正的理解?成功者心如铁石,自我封闭;背负着自视甚重、成就和记忆的重担。人必须挣脱自我强加的责任与成就的负累。重荷之下步履必蹇,要想有所理解,必须拥有一颗敏捷柔韧之心。成功者与慈悲无缘,因为他们无法触及生命的至美,而这种美便是爱。

心智总在追逐结果,寻求成就的途径。心智是拼凑出来的工具;是时间编织的产物;它只能从结果、成就的角度,从得到什么或避免什么来进行思考。

克里希那穆提,Commentaries on Living 2(中译本《生命的注释》、《浩渺无垠——生命的注释Ⅱ》、《关于活著这件事》)

更多内容

努力的本质是欲望。欲望可以被更大的欲望压制,而后者又会被更大的欲望克服,如此循环、无尽无休。欲望会导致自欺、幻觉、矛盾和期望投射的虚影。而那征服一切的欲望——对至高境界的渴求,或触及那无名之境的意志——依然是意识的行为方式,是那个在经验善恶、等待观望、怀抱希冀的“经验者”的行为方式。意识不属于一个特定层面,而是我们的整个存在。心智总在追逐结果,寻求成就的途径。心智是拼凑出来的工具;是时间编织的产物;它只能从结果、成就的角度,从得到什么或避免什么来进行思考。

我们从小就受到训练,要通过努力达成目标。大脑形成并且需要这种思维模式,以便确保身体安全,然而,心理安全并不属于这种达成的范畴。

克里希那穆提,Freedom From the Known(中译本《重新认识你自己》、《从已知中解脱》)

更多内容

人生最大的绊脚石就是为了实现、达成、赢得而陷入无休止的斗争。我们从小就受到训练,要通过努力达成目标。大脑形成并且需要这种思维模式,以便确保身体安全,然而,心理安全并不属于这种达成的范畴。我们在所有关系、看法和活动中都渴求安全,但实际上并没有安全这回事。如果你亲自探明,在任何关系当中都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安全——认识到在心理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——那么,你就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待生命。我们当然需要有居所、衣服、食物这些外在的安全保障,可是,这些保障恰恰会因追求心理安全而遭到破坏。
克里希那穆提毕生深入探询了众多主题,这些语录只是一个掠影。要详细了解他的超越时空的普世性教诲,可以使用主题索引发现很多相关文本和音像资料。还可以浏览我们的精选文章或者更多语录。有人问克里希那穆提,他的教诲的核心是什么,在这里可以看到他的答复。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籍有很多,这里我们选择其中一部分,进行了详细介绍。要进一步了解克里希那穆提生平,请阅读我们撰写的简介传记。我们每周主持一次播客,并提供免费下载。请访问我们的YouTube频道,观看数以百计的精选视频短片。以下内容进一步介绍了克里希那穆提和我们这个由他在1968年成立的慈善基金的情况。
Krishnamurti outdoors smiling

克里希那穆提是谁?

克里希那穆提(1895-1986)是举世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精神导师之一。他走遍世界各地,呼吁人类必须发生根本转变,他既面向公众演讲,也与个人单独交谈,其中包括作家、科学家、哲学家和教育者。在谈到他自己时,克里希那穆提说:

他的作用就像一面让你看的镜子。那面镜子不是权威。镜子没有权威,它只是一面镜子。当你清楚地看到它,了解了你在其中所见到的东西之后,你就可以把它扔掉、打碎。

克里希那穆提关注的是整个人类,他没有国家、信仰,不属于任何团体或文化。他晚年在公开演讲之余,主要往返于他在印度、英国、美国创办的各所学校,这些学校旨在教育学生整体地理解人类存在和生活的艺术。他强调,唯有这种深刻理解才能孕育和平的新世代。

克里希那穆提反复提醒听众,我们首先都是人类,而不是印度教徒、穆斯林或基督徒,我们和其他人类是一样的,彼此并无不同。他呼吁我们要善待这个地球,不要毁灭我们自己或者破坏环境。他向听众传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自然的尊重。他的教诲超越了人为的信仰体系,民族主义情绪和教派意识。同时,为人类探索真理注入了新的意义,指明了新的方向。他的教诲超越时间且具普世性,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密切相关。

我没有任何身份。如此而已。我没有任何身份。重要的是你是谁,你存在的本质是什么。

克里希那穆提

克里希那穆提讲话时,他不是古鲁而是朋友。他的演讲和讨论不是从传统知识出发,而是立足于他自己对于人类心智和神圣实相的洞见,所以,多年来他谈话的要旨始终如一,但他总令人感到新鲜而直接。克里希那穆提讲话时,有时虽然听众为数众多,但人们会感觉他是在亲自同他们个人谈话,解答他们各自的困惑。在单独谈话时,他是一位慈悲的引导者,仔细聆听那些怀着悲伤向他寻求帮助的人的述说,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自我疗愈。那些宗教学者发现,他的话语让传统概念焕发出新的光彩。克里希那穆提接受现代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挑战时,会和他们一步步讨论其理论,时常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理论的局限。

克里希那穆提留下了一个庞大的文献宝库,包括公开演讲、著作、与师生、科学家、心理学家和宗教人士的讨论,与个人的对话以及电台、电视台的采访等。这些文献很多已经出版成书,并翻译成60多种语言,同时,还有数以百计的录音和录像资料。

Three-quarters portrait photo of Krishnamurti

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

克里希那穆提信托基金会是成立于1968年的注册慈善机构,位于克里希那穆提中心。基金会存在的目的是保存和提供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。

基金会为全世界致力于在生活中理解克氏教诲的人服务,让他们可以免费收听、收看和阅读克里希那穆提的音像及文字。

在谈到对基金会的期许时,克里希那穆提说:

基金会将确保这些教诲保持完整,不被扭曲,不被腐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