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oto of J. Krishnamurti
自由是一种心灵状态——并非从什么中解脱,而是一份自由感,一种怀疑并质询一切的自由,它因而非常热烈、非常活跃、生机勃勃,乃至能够将各种依赖、奴役、遵从以及接受彻底丢弃。

克里希那穆提,Freedom From the Known(中译本《重新认识你自己》、《从已知中解脱》)

更多内容

自由是一种心灵状态——并非从什么中解脱,而是一份自由感,一种怀疑并质询一切的自由,它因而非常热烈、非常活跃、生机勃勃,乃至能够将各种依赖、奴役、遵从以及接受彻底丢弃。这样的自由即意味着彻底孑然一身。然而,在如此依赖于环境及自身性情的文化当中成长起来的心灵,究竟能否找到那份孑然独处而又全无向导、传统和权威的自由?这份独自即是这样一种内心状态——心不依赖于任何刺激、任何知识,也并非任何经验或结论的产物。我们大多数人的内心从未真正独处。独自、独处与孤立、隔绝自己是两回事。我们都知道隔绝是怎么回事:在四周建造围墙,以期刀枪不入,绝不受伤,或者培养超脱——而那是另一种痛苦——或是活在某座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的象牙塔里。独处与之有着天壤之别。
自由就在起点,而非终点。

克里希那穆提,Freedom From the Known(中译本《重新认识你自己》、《从已知中解脱》)

更多内容

自由就在起点,而非终点。了解这份自由,这份从对纪律的遵奉中解脱出来的自由,正是纪律本身。学习的行动本身便是纪律(说到底,“纪律”一词的词根义便是“学习”),学习的行动本身便会清晰起来。若要了解控制、压抑与沉溺的整个本质与结构,便需要全神贯注。若要学习,你无须强加戒律,而是学习的行动本身便会带来自身的纪律,其中却没有一丝压抑。
唯有真正摆脱作为知识的过去的束缚,爱才会出现。

克里希那穆提,Beyond Violence(中译本《超越暴力》)

更多内容

不自由的心智并不了解爱的真意——它也许知道享乐,由此它自然也会知道恐惧,但这当然不是爱。唯有真正摆脱作为知识的过去的束缚,爱才会出现。这是可能的吗?人们曾以种种方式寻求自由,想要摆脱无常的知识。他总在寻求某种超越知识,超越思想反应的事物;于是他塑造了一个叫做神的形象。围绕着这个东西,上演了多少荒诞的闹剧啊!但要想探明在思想塑造的形象之外,是否真的存在某种事物,就必须摆脱一切恐惧。

没有自由,没有开放的心智,就不会有领悟。领悟不是依靠知识获得的。

克里希那穆提,Commentaries on Living 1(中译本《生命的注释》、《爱与思——生命的注释Ⅰ》、《关于活著这件事》)

更多内容

知识在塑造人。知识并不会给人自由。你也许知道怎么制造飞机,几个小时便飞到世界的另一端,可这不是自由。知识不是创造的要素,因为知识是连续的,而具有连续性的事物永远无法引向那无法描述、无法衡量的未知。知识妨碍了我们认识开放和未知的事物。未知永远无法用已知来包装;已知总是跑到过去那里;过去总在遮蔽现在、未知。没有自由,没有开放的心智,就不会有领悟。领悟不是依靠知识获得的,而是在词语、思想的空隙当中才会出现;这一空隙是未被知识打断的寂静;那是开放的状态,那种状态无法衡量,难以描述。

只有看清实情所包含的真相,才会有自由,而智慧就是觉知那真相。

克里希那穆提,Commentaries on Living 1(中译本《生命的注释》、《爱与思——生命的注释Ⅰ》、《关于活著这件事》)

更多内容

任何纪律、练习、强制都不能终止思想。思想者就是思想,他无法给自己动手术;他这样做也只是自欺。他就是思想,他和思想并不是分开的;他可能会装出不同于思想的样子,可那只是思想为了让自己永存而耍弄的伎俩。思想试图终止思想,只能强化自己。思想无论做什么,都无法结束自己。只有看清这一真实,思想才会结束。只有看清实情所包含的真相,才会有自由,而智慧就是觉知那真相。实情从不是静止不动的,要被动而机警地观察它,就要超脱以往的一切积累。

自由意味着不谴责你在自己内心所看到的任何情况。

克里希那穆提,Beyond Violence(中译本《超越暴力》)

更多内容

只要我们的真实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,我们就可以给世界带来和平。我们将自由地生活,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,而是幸福欢欣地生活。满心欢喜的人没有仇恨、暴力,不会给他人带来毁灭。自由意味着不谴责你在自己内心所看到的任何情况。大部分人都会谴责、辩解或者解释——我们从未不加解释,不加谴责地看。因此首先要做到的——或许也是最后必须做到的——就是没有任何谴责地观察。这非常困难,因为我们的文化、传统就是对我们的真实面貌进行比较、辩解或谴责。我们说“这是对的”,“这是错的”,“这是真的”,“这是假的”,“这是美的”,这些都妨碍了我们真正观察我们的真实面貌。你的真实面貌是鲜活的存在,而当你谴责你从自己内心所看到的实情时,你就是在用记忆谴责它,而记忆是死的,是过去。因此鲜活存在和过去之间就会发生矛盾。要想理解鲜活的存在,就必须让过去走开,这样你才能真正地看。

只有当你每天都对已知,对各种伤害和奉承,对你塑造的所有形象、所有经验统统死去,方能从已知中解脱出来——每天都彻底死去,这样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、年轻、纯真。

克里希那穆提,Freedom From the Known(中译本《从已知中解脱》、《重新认识你自己》)

更多内容

只有当你每天都对已知,对各种伤害和奉承,对你塑造的所有形象、所有经验统统死去,方能从已知中解脱出来——每天都彻底死去,这样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、年轻、纯真。但那份纯真,那份新鲜,那份温柔友善的品质,并不会产生爱,那还不是美或寂静的品质。那份并非声音止息的寂静仅仅是个小小的开端,就像是穿过一个小孔,方能进入一片浩瀚、宽阔、广袤的海洋,进入一种不可估量的、超越时间的状态。但你无法通过言语理解这一点,除非你了悟了意识的整个结构,以及快乐、悲伤与绝望的含义,进而脑细胞本身变得安静下来。此时你或许便能偶遇那个无人能揭开,也没什么能毁灭的奥秘。一颗生机勃发的心是一颗宁静的心,是一颗没有中心进而时空也消失了的心。这样的一颗心是无限的,而这便是唯一的真理,唯一的真相。

自由就是做自己的光。

The Beauty of Life – Krishnamurti’s Journal(中译本《生命之美:克里希那穆提的日记》)

更多内容

自由就是做自己的光。这不是思想虚构出来的抽象概念。真正的自由是指摆脱依赖和依附,摆脱对经验的渴求。摆脱这种思想结构就是做自己的光。在这光明的指引下,所有行动都会自然发生,因而绝不会相互矛盾。只有当那种原则、光明与人的行为割裂开来,当行动者与行动分离的时候,才会发生矛盾。理想、原则是思想的无效运动,无法与这光明共存;因为它们互相抵触。这种光明、这种原则是与你分离的;只要有观察者存在,这光明,这爱就不存在。观察者的结构是由思想构想出来的,而思想从来就不是新的,也不是自由的。本不存在所谓的“如何”,不存在体系,也不存在练习;只存在看见,而看见就是行动。你必须看,但不能经由他人的眼睛去看。这种光、这种原则既不是你的,也不是他人的。存在的只有光。这就是爱。

社会的存在是为了让人得到充分发展;它的存在是为了给每个个体以自由,从而使他有机会唤醒至高的智慧。

克里希那穆提,Commentaries on Living 1(中译本《生命的注释》、《爱与思——生命的注释Ⅰ》、《关于活著这件事》)

更多内容

个体和社会是什么关系?显然,社会应该为个体而存在,而不是相反。社会的存在是为了让人得到充分发展;它的存在是为了给每个个体以自由,从而使他有机会唤醒至高的智慧。这种智慧不是仅仅培养技能或知识;而是要触及那种不属于肤浅心智的创造性现实。智慧不是积累的结果,而是摆脱那种逐步获取成就和成功的模式。智慧从不是静止不动的;它无法复制和标准化,所以也无法传授。智慧需要在自由中发现。集体的意志及其行动,也就是社会,不会给个体以自由;因为社会不是有机体,总是僵化的。社会是为了让人生活方便而构建起来的;它没有自身的独立机制。人可以掌控社会,根据他们的心理状态来引导它、塑造它、统治它;但社会不是人的主人。它会影响人,但人总是将其打碎。人与社会之间有冲突,是因为人自身就是有冲突的;那是僵化的事物和鲜活的事物之间冲突。社会是人的外在表现。他与社会的冲突就是他自身内部的冲突。除非唤醒至高的智慧,这种内在、外在的冲突将永远存在。

只有自由的人才会有爱。

克里希那穆提,Commentaries on Living 2(中译本《生命的注释》、《浩渺无垠——生命的注释Ⅱ》、《关于活著这件事》)

更多内容

爱就是要经验一切,但如果没有爱,那种经验就是毫无意义的生活。爱是不设防的,没有了这种不设防,经验只会增强欲望。欲望不是爱,欲望也不可能掌控爱。欲望很快就会耗尽,在这种消耗过程中充满了悲伤。欲望无法结束;依靠意志,利用心智想出的方法来结束欲望,只会导致堕落和痛苦。只有爱才能驯服欲望,而爱是不属于心智的。心智扮演的观察者必须消失,爱才会出现。爱不是一件可以策划和培养的东西;牺牲和崇拜买不来爱。爱没有任何方法。一旦寻求方法,爱必然不再存在。率性天真的人想必懂得爱的美,但追逐爱的人将失去自由。只有自由的人才会有爱,而自由绝不发号施令,也绝不掌控。爱本身就是永恒。

没有自由便不会有至福;但自由不是从纪律中来。纪律可以规定自由的模式,但模式不是自由。打破模式才会有自由。

克里希那穆提,Commentaries on Living 1(中译本《生命的注释》、《爱与思——生命的注释Ⅰ》、《关于活著这件事》)

更多内容

心智无法创造新事物;心智本身是一个结果,而所有结果都来自旧的事物。结果永远不会是新的;追求结果永远不会是自发的行动;自由的心智不会去追求一个目标。目标和理想永远是心智的投射,而那显然不是冥想。冥想是冥想者解脱、自由的过程;只有在自由中才会有发现,才会有接纳的敏感。没有自由便不会有至福;但自由不是从纪律中来。纪律可以规定自由的模式,但模式不是自由。打破模式才会有自由。打破模式即是冥想。但这种对模式的破除不是目标、理想。模式要时时打破。在打破的那一刻就把它忘掉。因为正是那一刻留下的记忆会塑造出模式,而且只有那时,才会出现模式的制造者以及所有问题、冲突和痛苦的制造者。

没有自由便没有自知,没有自知则没有冥想。

Krishnamurti’s Notebook(中译本《生命笔记》)

更多内容

冥想绽放的美德便是善。那种美德不需要慢慢地在时间中点滴积累;它不是社会推崇的道德,也不是权威制定的法规。正是冥想的美使这种绽放芳香四溢。如果是在欲望与痛苦的哄诱下绽放,那种冥想怎会有喜悦?若通过控制、压抑和牺牲来寻找冥想,它又该如何绽放?在黑暗的恐惧、腐化的野心和成功的滋味中它怎会开花?在希望与绝望的影子里它又将如何盛开?你必须自然、轻松,不留遗憾地摒弃这一切。你看,冥想无须紧张地修建防御工事,进行抵抗,并在抗拒中萎顿;它也不是由持续练习某种方法琢磨而成。所有方法不可避免地都在依照某种规律塑造着思想,而循规蹈矩则会破坏冥想的绽放。只有在自由中,当实情凋谢后,冥想才会盛开。没有自由便没有自知,没有自知则没有冥想。不论思想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走了多远,它总是渺小而肤浅的;拓展知识并不等于冥想。冥想只有在摆脱已知后才会绽放,而困在已知中则只能枯萎。

选择的自由否定了自由;人只有在困惑时才会选择。清晰的觉知、洞见,就是摆脱痛苦的选择。

The Beauty of Life – Krishnamurti’s Journal(中译本《生命之美:克里希那穆提的日记》)

更多内容

人们所理解的自由其实是个依靠科技发展才尚可栖身的牢笼。在这牢笼里战火纷飞,而滥用科学和追逐利润则更具破坏性。自由不在于更换牢笼或者转投其它古鲁,拜倒在他们那荒唐可笑的权威脚下。权威不会带来清醒的秩序。相反它会导致混乱,而这种混乱又为权威的产生提供了土壤。分裂的状态中无自由可言。心智只有毫无分裂,只有完整一体,才会自由。这时它并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;凡是已知的都属于这种过去经由现在延伸到未来的时间范畴。一切运动都是时间,时间不是构成自由的要素。选择的自由其实否定了自由;只有在困惑的时候才会出现选择。清晰的觉知和洞见就是摆脱痛苦的抉择。完全的秩序是自由之光。这种秩序不是思想的产物,因为所有思想活动都会造成分裂。爱既不是思想的一个碎片,也不是享乐的一个碎片。觉察到这点就是智慧。爱和智慧密不可分,源于爱和智慧的行动不会带来痛苦。因为秩序是其基础。

自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。你必须带着极大的专注接近它,因为自由不是束缚的反面,不是逃离束缚你的环境。

克里希那穆提,The Whole Movement of Life Is Learning (中译本《教育就是解放心灵》)

更多内容

自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。你必须带着极大的专注接近它,因为自由不是束缚的反面,不是逃离束缚你的环境。它不是“来自于”什么,或者避免某种约束。自由没有对立面,它就是它自己。对自由本质的理解正是智慧的觉醒,它不是对“事实”的调整,而是对“事实”的理解和超越。如果教师不理解自由的本质,他就只能把他的偏见、局限和结论强加给学生。出于恐惧,学生必然会对抗或接受,因而成为一个平庸的人——或胆怯或好斗。要想以一颗自由的心去学习,就必须理解这种自由的生活——这指的不是一个观念,也不是在口头上接受,那就成了口号了。

要想让洞见发生,就必须摆脱悲痛、忧伤和孤独。

克里希那穆提,The Whole Movement of Life Is Learning (中译本《教育就是解放心灵》)

更多内容

洞见是整体的。整体意味着完整,意味着完整的心智。心智就是人类的全部经验,包括积累起来的大量技术知识,以及悲痛、焦虑、痛苦、忧伤和孤独的经验。但是洞见超越这一切。要想让洞见发生,就必须摆脱悲痛、忧伤和孤独。洞见不是一种连续的运动。它不可能被思想捕捉。洞见是最高的智慧,这种智慧可以把思想当作工具。洞见是有着美和爱的智慧。它们其实密不可分: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一体的。这就是那最神圣的整体。
克里希那穆提毕生深入探询了众多主题,这些语录只是一个掠影。要详细了解他的超越时空的普世性教诲,可以使用主题索引发现很多相关文本和音像资料。还可以浏览我们的精选文章或者更多语录。有人问克里希那穆提,他的教诲的核心是什么,在这里可以看到他的答复。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籍有很多,这里我们选择其中一部分,进行了详细介绍。要进一步了解克里希那穆提生平,请阅读我们撰写的简介传记。我们每周主持一次播客,并提供免费下载。请访问我们的YouTube频道,观看数以百计的精选视频短片。以下内容进一步介绍了克里希那穆提和我们这个由他在1968年成立的慈善基金的情况。
Krishnamurti outdoors smiling

克里希那穆提是谁?

克里希那穆提(1895-1986)是举世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精神导师之一。他走遍世界各地,呼吁人类必须发生根本转变,他既面向公众演讲,也与个人单独交谈,其中包括作家、科学家、哲学家和教育者。在谈到他自己时,克里希那穆提说:

他的作用就像一面让你看的镜子。那面镜子不是权威。镜子没有权威,它只是一面镜子。当你清楚地看到它,了解了你在其中所见到的东西之后,你就可以把它扔掉、打碎。

克里希那穆提关注的是整个人类,他没有国家、信仰,不属于任何团体或文化。他晚年在公开演讲之余,主要往返于他在印度、英国、美国创办的各所学校,这些学校旨在教育学生整体地理解人类存在和生活的艺术。他强调,唯有这种深刻理解才能孕育和平的新世代。

克里希那穆提反复提醒听众,我们首先都是人类,而不是印度教徒、穆斯林或基督徒,我们和其他人类是一样的,彼此并无不同。他呼吁我们要善待这个地球,不要毁灭我们自己或者破坏环境。他向听众传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自然的尊重。他的教诲超越了人为的信仰体系,民族主义情绪和教派意识。同时,为人类探索真理注入了新的意义,指明了新的方向。他的教诲超越时间且具普世性,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密切相关。

我没有任何身份。如此而已。我没有任何身份。重要的是你是谁,你存在的本质是什么。

克里希那穆提

克里希那穆提讲话时,他不是古鲁而是朋友。他的演讲和讨论不是从传统知识出发,而是立足于他自己对于人类心智和神圣实相的洞见,所以,多年来他谈话的要旨始终如一,但他总令人感到新鲜而直接。克里希那穆提讲话时,有时虽然听众为数众多,但人们会感觉他是在亲自同他们个人谈话,解答他们各自的困惑。在单独谈话时,他是一位慈悲的引导者,仔细聆听那些怀着悲伤向他寻求帮助的人的述说,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自我疗愈。那些宗教学者发现,他的话语让传统概念焕发出新的光彩。克里希那穆提接受现代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挑战时,会和他们一步步讨论其理论,时常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理论的局限。

克里希那穆提留下了一个庞大的文献宝库,包括公开演讲、著作、与师生、科学家、心理学家和宗教人士的讨论,与个人的对话以及电台、电视台的采访等。这些文献很多已经出版成书,并翻译成60多种语言,同时,还有数以百计的录音和录像资料。

Three-quarters portrait photo of Krishnamurti

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

克里希那穆提信托基金会是成立于1968年的注册慈善机构,位于克里希那穆提中心。基金会存在的目的是保存和提供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。

基金会为全世界致力于在生活中理解克氏教诲的人服务,让他们可以免费收听、收看和阅读克里希那穆提的音像及文字。

在谈到对基金会的期许时,克里希那穆提说:

基金会将确保这些教诲保持完整,不被扭曲,不被腐化。